家风故事 | 持家之道
2020-09-15 21:43 来源: 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

勤俭持家是我的家风,也是父辈们言传身教所形成的持家之道,在我们家一代一代传承着。

我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,与黄土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。他们每天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从大集体时期,到分田到户的责任田时期,他们都与黄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,也养成了吃苦耐劳、勤俭持家、本分做人的为人之道。

我的少年时代,正值“大集体”时期。我们姊妹七个,刚好都是张嘴要吃、伸手要穿的年龄,只有靠父母俩挣工分养活。生产队收成差,我家劳动力少,所以挣的工分就少,年底生产队算总账,我们家总是个透底户,不但分不到钱和粮,而且还要给生产队打欠条。所以,我们家从年头到年尾,总是缺吃少穿。在断了粮的季节,我的父亲只能扛着一家老小口里挪肚里攒下来的一点小麦子,到三门峡西站机务段扒火车到县东张茅、硖石两地的庄户人家换些红薯片回来磨成面吃。

在我的记忆里,我们家年头吃到年尾,每一天几乎是千篇一律的饭菜:黄面汤、黄面馍、红薯面馍、红薯面汤,天天啃窝头、就咸菜。偶尔吃一顿汤面条,一大家人做了大半锅,里面稀不拉洒就几根面条,再搅拌些黄面糊糊,清汤寡水的,根本吃不饱。时间长了,家里想改善一下生活,父母就会蒸上一锅红薯面馍,趁热压成红薯面条,拌成蒜汁面,一家人美美吃一顿。那年头,我根本没有吃好的奢望,唯有吃饱的渴求,吃饭要吃顶饥的、耐饱的、经得住饿的。

“新三年,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;老大穿,老二穿,老二穿完老三穿”。这是物质极度贫乏年代我们家人穿衣方面的真实写照。

我们家的境况和万千个家庭一样,都是从那个年代熬过来的,穿的啥记忆犹新。小时候我从来没有穿过一件真正属于我自己的衣服,大多都是穿哥哥姐姐们穿小了的褂子和裤子,要么就是大人们穿旧的衣服,剪去损坏部分,东拼西凑改成我的衣裤。我还经常穿父母在裁缝部捡拾的五颜六色的边角料小布块做的衣服,花花绿绿的,像个万国彩旗。就连我过年穿的新衣服,也是母亲把我平时穿旧了的棉袄和大档棉裤重新拆洗,把里面的棉花重新弹绒,面料缝缝补补后在开水锅里放入一种叫煮黑的颜料染黑,再重新缝合而成。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,父母持家过日子精打细算,有了粮食不是吃干喝净,而是给青黄不接时留下余粮;没有钱买衣服,母亲就半年纺棉织布,半年纳鞋缝衣供一家人穿戴。

1978年,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,我家有了责任田,还承包了别人家的十几亩地。一家人起早贪黑,一年的辛勤劳作,家里就有了余粮,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。

时光流转,现如今我们在穿着方面是应有尽有,在吃的方面天天像过年。富裕了,生活水平提高了,按理说我该大手大脚好好享受享受美好的生活,但是,小时候跟着父母过惯了缺吃少穿的苦日子,时常想起父母的言传身教,丝毫没有敢放纵过自己。我穿旧的衣服不忍心扔,吃剩的饭菜舍不得倒掉,能摸黑干的事,绝不开灯办,一盆水能洗干净的东西,一定不再换第二盆。上街买吃的穿的用的,只讲究实惠的、实用的,不追求奢华,能省即省。

艰苦朴素、勤俭持家的思想,在我的思想里已经根深蒂固,这个好传统将在我们家永远传承,惠及后代子孙。(姚千文)

责任编辑:   段君伟